兴宁山歌属客家山歌,源远流长。兴宁建县于公元331年(早于梅州各县)据史料记载,祖先经五次大迁徙,带来中原灿烂文化和民间歌谣,最后定居于南岭之东。而当地土著居民又是喜歌爱唱的族群,主客唱和,北歌南腔逐步融为一体,称为客家山歌。中原来客文化层次高,他们带来的歌“诗味”浓,歌词工整兼韵,唱腔曲调有板有眼,易学易记易传易唱,千百年用于歌唱劳动生产,抒发情感,鼓舞斗志等,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块瑰宝,也是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。
客家山歌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清末黄遵宪收入《入境庐诗草》一书的15首。而兴宁于2007年发现的《程楷七山歌》成书于清乾隆年间,较前者早了100多年。客家山歌,以它的口语化、形象化、押韵上口、双关比喻……充满智慧、哲理、幽默情趣,既朴实无华又文采斐然等特有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年。山歌内容也趋向反压迫、争自由,触及衙门和封建把头,明令禁唱,但累禁不绝,山歌反而越来越热,越受欢迎。
解放后,政府文化部门大力挖掘发展,实现了夸越式发展。一是由山里唱到县城、省城,甚至海外;二是由独唱、对唱,发展到故事情节中唱,有了山歌表演唱和山歌剧;三是内容涉及时政、新鲜事物、与时俱进、成了宣传的艺术形式;四是唱腔曲调将原版适当改编更能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,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彩,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兴宁山歌历史悠长,兴宁山歌发展迅速,创新成果丰富,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,又有十分广泛的群众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