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宁客家山歌

   2014-07-13 15280
核心提示:兴宁客家山歌源远流长,是一种原生态的客家文化,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兴宁客家山歌最先是民众中间口头创作,口头传唱的口头文学。现

兴宁客家山歌源远流长,是一种原生态的客家文化,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兴宁客家山歌最先是民众中间口头创作,口头传唱的口头文学。现查有文字记载的兴宁客家山歌是明代石马镇何南凤(1588—1651年)创作的《十哀兮》。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罗浮镇岩前村刘建楷所创作的120首山歌。辛亥革命后,革命志士创作了独具一格的红色歌谣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成立了“客家歌谣研究会”。 1930年至1935年间,民间老艺人朱满在神光山下办起“忠义堂”,培养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、对答如流的山歌手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,人民把山歌作为劳动号子。改革开放后,兴宁客家山歌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1990年梅州山歌节后,兴宁有4人被评为山歌大师,6人被评为山歌师。

兴宁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。据调查,兴宁客家山歌唱腔有14种。其中水口山歌、罗岗山歌、石马山歌和罗浮山歌较为有名,流传整个客家地区。兴宁客家山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,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。它不但继承了《诗经》赋、比、兴的手法,而且创造了比喻、隐喻、双关、对比、想象、夸张、拟人、打景等8大类手法。其表现手法主要有:道情歌、尾驳尾山歌、叠字歌、逞歌、猜歌、虚玄歌、讽刺歌、骂歌、古怪歌、耍歌、哭歌、数字歌、中药名歌、古今传奇歌等。兴宁客家山歌内容丰富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广泛性。按山歌内容可分为:劳动歌、时政歌、仪式歌、情歌、生活歌、历史传说歌、儿歌和杂歌8大类。

兴宁是百万人口大县,久负盛名的山歌之乡。兴宁山歌数量多、山歌故事多和山歌手多已成为典型。据调查,兴宁目前除有文字记载的山歌共7000多首外,仍有许多根植于群众中口头传唱的山歌,无法计算。有山歌故事210多个,有能出口成歌,对答如流的山歌手500余人。这些都是宝贵的地方文化艺术财富。

【陈贤英】

陈贤英,女,乳名胜梅,又叫秀美,也有人叫她陈二娘、陈嫂等。1912年出生于坭陂镇东山寺的“梨窝哩”。幼年生活艰苦,13岁到刁坊镇做童养媳。21岁时嫁到新圩蓝布,因丈夫廖木松当兵音信全无,而到兴城谋生,后嫁给店主罗启云(花名罗饭甄),2004年逝世。

陈贤英11岁跟着盲妹阿凤学歌,记性好,一听就会。嫁到新圩后随丈夫到梅县谋生,又学到不少山歌,基本上能随口而歌。 1945年在兴城遇到山歌手张剳衹和草虱衹,学到很多唱法和各种古老山歌,而成为“山歌精”,与张剳衹和草虱衹并称兴宁“三朵花”。解放后,陈贤英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,鼓励人们积极生产。1990年10月,在梅州“山歌节”上评为梅州四位山歌大师之一。2011年5月,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授予她“岭南音乐名家”荣誉称号。

【周天和】

周天和,男,1930年9月出生于径南镇径心。1938年至1946年在兴宁径心小学、梅县南口中学、南口嘉莲补习学校学习。解放后,在径心油罗大队搞文艺宣传工作。1958年7月调入兴宁县山歌剧团创作室工作。1990年在兴宁山歌剧团退休。是广东省曲艺家协会、民间文艺协会会员。曾任兴宁市山歌协会会长、政协兴宁市第五至十届委员。

他喜爱客家民间艺术,才思敏捷,出歌快,即席对歌,风趣幽默,能以字新腔,依情变腔,注重与对方或观众交流。现已有三代徒弟,约30人。1952年开始利用民间故事创作竹板歌并进行演唱。先后创作了《张郎休妻》、《春催杜鹃》、《梁祝姻缘》、《十五贯》等63个五句板长篇传本。编写长短五句板作品近百件,其中有30多篇先后在市、县获奖。出版了《竹板歌》、《兴宁民间歌谣集》等著作,还有一大批作品被录制成VCD唱片,在国内外发行。1990年10月,在梅州市山歌节上,8个比赛项目中,获4项第一,3项第二,总分第一名而荣获山歌大师称号。2011年5月,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授予他“岭南音乐名家”荣誉称号。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走进兴宁
推荐图文
推荐走进兴宁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建设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粤ICP备08126561号  | 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